钼铜合金的粉末冶金与液相烧结工艺比较

钼铜合金制备过程中,粉末冶金(PM)和液相烧结(LPS)是两种常见的工艺方法。尽管二者均能用于生产钼铜,但在工艺过程、材料性能、成本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1. 材料密度与结构均匀性

粉末冶金工艺主要依赖固相烧结,由于烧结过程中材料的收缩有限,最终产品的致密度通常较低,难以完全消除孔隙,因此密度一般在85%~95%之间。这种微孔结构可能影响钼铜的导热性和机械强度,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导致性能衰减。

相比之下,液相烧结过程中,铜在烧结温度下熔化并渗透到钼颗粒间的孔隙中,从而大幅提升材料的致密度,通常可达到98%以上。高密度结构不仅提高了钼铜合金的导热性能,还增强了其机械强度,使其更适用于高要求的应用场景。

钼铜散热片图片

2. 热导性与热膨胀匹配

热导性是衡量钼铜合金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在PM工艺中,由于颗粒间的结合较弱,材料内部可能存在残余孔隙和界面热阻,导致其热导率低于LPS工艺制备的材料。LPS过程中,铜的液相渗透填充了钼颗粒间的空隙,使得合金内部的热流通道更加顺畅,因而具有更高的热导性。此外,高致密度还减少了材料的热疲劳效应,提高了热稳定性。

在热膨胀匹配方面,PM工艺制备的钼铜由于孔隙较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钼和铜热膨胀系数差异带来的应力。但这种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热循环导致疲劳损伤。而LPS制备的材料密实度更高,虽然在热膨胀匹配方面相对较弱,但通过优化合金比例和烧结条件,可以有效减少应力集中问题,提高使用寿命。

3. 机械性能

PM工艺制备的钼铜由于颗粒结合力较弱,通常表现出较低的抗拉强度和抗冲击性,尤其是在高温或机械应力较大的环境中易发生断裂。而LPS工艺通过铜的液相渗透,提高了钼颗粒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增强了整体材料的机械性能,使其具有更高的耐磨性和抗裂性。

4. 生产成本与工艺复杂性

PM工艺相对简单,生产流程较短,对设备要求较低,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因此成本较低。然而,由于其密度相对较低,可能需要额外的后处理(如热等静压)来提高材料的致密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钼铜散热片图片

LPS工艺则需要更高的温度控制和保护气氛,以确保铜的液相充分渗透且不发生氧化。同时,该工艺需要精确控制烧结时间,以避免铜过度流失或形成异常组织。因此,其设备投入和能耗较高,导致整体成本较粉末冶金更高。此外,液相烧结制备的材料通常需要额外的精密加工,以满足特定应用需求,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

5. 适用场景

PM工艺适用于对成本较敏感、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应用,例如普通电子封装和散热模块。而LPS工艺适用于高性能要求的应用,如高功率电子器件、航空航天零部件等,尤其是在需要高导热性和高机械强度的场合。

 

当前位置:Home 钼的知识 钼铜合金的粉末冶金与液相烧结工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