鉬玻璃熔化電極組織結構變化

鉬電極

利用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電子探針對使用後的鉬玻璃熔化電極進行金相研究,瞭解鉬電極在電熔窯中長期工作以後內部組織結構的變化,以及結構變化對電極抗腐蝕性能的影響。

未使用前電極是軋製狀態,具有纖維狀結構。板狀電極用於在拉絲全電熔窯爐中,原始厚度10mm,在1450℃工作375天,由於與生料相接觸,電極表面腐蝕掉1mm。電極斷面分成三層,兩邊是滲氧層,氧含量比使用前增高了約100倍,表面凹凸不平是腐蝕不均造成的。對滲氧層進行掃描電鏡觀察發現有大量球狀氧化物沉澱。而採用平板窯加熱用板狀鉬電極,電極工作約三年,厚度僅減少2mm。由於不和生料接觸,電極表面沒有滲氧層,腐蝕比較均勻。通過金相組織發現,鉬電極長期工作以後,不論是在生料,還是在熟料中都沒有晶間腐蝕,只有表面接觸腐蝕,因而在使用過程中電極不會發生剝落,影響玻璃質量。

鉬電極在高溫長期工作以後發生了再結晶,原始的纖維狀結構變成了粗大的等軸晶,在室溫下這種結構是很脆的,不能承受衝擊載荷。因此,在拆卸電極時,為了防止電極折斷,要避免錘擊。

使用後的鉬板還存在著許多晶間裂紋,使再結晶組織的板材變脆,所以在拆卸和第二次重複使用時一定要小心操作以免脆斷。長期使用後的板材抗張強度有明顯降低,如Mo—0.5Ti合金板在1400℃玻璃液中工作一年之後其室溫拉伸強度值由95kg/mm2下降到22-30kg/mm2。Mo及鉬合金在高溫玻璃液中長期使用後轉變成完全再結晶晶粒組織,使用一年後鉬板中氧含量約增加50倍以上,最高可達0.38%,強度有明顯降低,但並不影響繼續使用。

您目前位置:Home 钼的知識 鉬玻璃熔化電極組織結構變化